Article
閱讀文章
BACK
SCROLL
藝術
「宇宙多重」-台北當代藝術館跨年大展 : 將反身探尋非主流歷史中,不被聽見的異質聲響,與此刻當代性的再思辨。
當被動的理解只能成為信仰時,主動的想像則讓我們成為光。

" 據說,宇宙仍以難以估量的速度在不斷地擴張中,而即便有一天人類能達到光速,也將永遠無法追上宇宙的盡頭,然而,最棒的天文學家總是活在想像中,而當被動的理解只能成為信仰時,主動的想像則讓我們成為光。 "

台北當代藝術館
跨年大展呈獻宇宙多重和「過站不停」雙展覽。位於戶外廣場及一樓展區的「宇宙多重」展覽,台灣電力股份有限公司台北當代藝術館共同主辦,邀請8位藝術家參與展出,由黃彥穎擔任策展人,試圖將藝術作品與互動遊戲概念結合,藉由感官體驗,觸發多重維度的宇宙觀。二樓展區為「過站不停」展覽是當代館20週年系列展覽的第三檔展覽,展出7位藝術家的作品,將反身探尋非主流歷史中,不被聽見的異質聲響,與此刻當代性的再思辨
現在,就跟著d編一起來觀看策展人及創作者們所帶給我們的多重感官宇宙吧!



 #我們的宇宙地址是幾號呢?

關於宇宙,前陣子在網路上有個熱門話題:我們在宇宙中的地址是什麼?這個問題帶出了許多有趣的答案,也間接展現了許多人對於宇宙的五花八門想像,當我們用日常的經驗作為參考,來試圖捕捉某種狀態時,其實也多少代表了一種陌生與熟悉之間的角力,這個問題的正確答案是「本宇宙-拉尼亞凱亞超星系團-室女座星系團-本星系群-銀河系-獵戶臂-太陽系-第三行星-地球」,相信這裡面的每一個學名,都有其典故,但真正引發我們小小共鳴的,應該還是來自於透過對應某種日常經驗,進而把我們的心帶往遠方的認知過程。

#在宇宙中存在那把對的尺嗎?

「宇宙多重」作為展覽名稱,是一道指向這種感性理解經驗的提問,在字義上,宇宙的「宇」代表的是空間,「宙」則指時間,它概括了我們抬頭仰望的星空中,所能代表的一切未知,但卻難以測量,所謂的度量衡,指的是計量長度(度)、容積(量)、重量(衡)的物理基礎,而要在這個基礎上建立數據,尋找對的尺來作為測量的單位,便顯得相當重要。以天文學來說,最常見的單位是光年,我們可能很難想像,光在真空中傳播一年的距離9.46×1012公里,也就是9.46兆公里有多遠,即便我們用臺灣全長394公里來做比較,也難以有溫度,但換把尺量:「當光從太陽到達地球約需要八分鐘」時,可能就比較容易有畫面了,再以這個基礎推衍下去,我們每天所看到的太陽,其實都是八分鐘前的太陽,月亮則是一秒前的模樣,這似乎就讓事情變得再更有感覺了。

這次展覽中三件大型作品空降至當代館廣場上,妝點成一個提供大人與小孩互動玩樂的遊樂場。首先是廖建忠《運転生活的終點站》作品是由大量廢棄家電組成的一組旋轉木馬,觀眾可以騎乘在電熱水壺、電鍋、烤箱等家電上,伴隨歡樂輕快的音樂,幽默呈現文化歡愉與文明代價的寓言。



王仲堃《搖擺笛2號》
此作從藝術家自身記憶作發想,再現童年的鞦韆遊樂設施,透過觀眾的恣意乘坐,鞦韆前後左右任意擺動,隨機啟動上方七十二支笛子演奏出預先譜好的音程,用盪鞦韆的經驗來捕捉日常聲響的意義化過程。

圖片版權:台北市立美術館


江忠倫與林建志《黑夢》
作品共有五組,分散在室內展區與戶外廣場,外觀貌似巨型石雕,宛如一尊尊守護神,觀眾可徒手分解、摸索、隨意組合它們的樣態,透過尋寶及組裝的遊戲來創造神話凝視。


進館入口處是郭奕臣《先鋒計劃》,作品是一輛老舊農耕車改裝成能自體發電的太空探勘車模型,車旁裝滿綠色液體的玻璃瓶是藝術家將藻電研究與電力裝置結合,產製播放出不知名的太空音頻,作為人類追求太空文明的一場歷史巡禮,開啟現代人在都會中的惑星奇想。



張暉明
開發出一座能因為欣賞光陰進而令人忘記時間的裝置《日響》,使用多重方向的旋轉軸來帶動兩組日晷,日晷平面設有光感的開關,隨著光線變化以及機械運動而產生不同聲光組合,提供觀者彷彿仰望天際光陰的運行軌跡,忘卻時間流逝的體驗。



焦聖偉《極地的共鳴》
作品,使用白色鐵條雕塑出冰山外型的結構景緻,鑲嵌包裹甜美粉色系的回收廢棄物件,似一座敲響環保議題的警鐘,觀眾可踩動機械動力裝置,觸發莫名的共振聲響。



蘇匯宇《未來的衝擊》
為三頻道裝置錄像作品,創作概念源自1970年美國未來學托弗勒(Alvin Toffler)的巨著《未來的衝擊》(Future Shock),透過鏡頭「補拍」50年前的「來自過去的未來」,重訪這段復古的未來,以做夢的方式回望「現代」與「未來」這些觀念在亞洲的降臨與影響。

策展人黃彥穎表示,展覽中的每件作品都代表一個宇宙觀,每件作品在展覽的語境下各自展開不同的提問,探尋與測量一個大家都熟悉卻只能想像的世界。同時以遊戲作為想像力的刻度,經由作品本身的互動性作為一種測量,除了物理上的動力測量外,也是一種延伸想像力的探勘,當現場觀眾參與作品的同時,這場探勘活動將成為一種景觀,一個即便旁觀也富有想像空間的景致

如果你心中也有一個不斷變動的宇宙,不仿在假日前往台北當代藝術館與作品來場難忘的互動吧!

INFO
/展覽期間/

日 期|2021/11/20(六)~2022/1/23日)
/展覽地點/
地 點|台北當代藝術館 (103台北市大同區長安西路39號)

/故事導覽/

日 期|12/05(日) 10:30-12:00

講 師|黃彥穎/策展人、廖建忠 / 參展藝術家

對 象|4-15歲之兒童、青少年或親子觀眾(一大一小),限額16人

/MoCA講吧/

主 題|邁向一種徵候式(symptomatic)的影像閱讀方式

日 期|12/25(六) 14:00-16:00

主 持|陳湘汶/策展人

講 者|李立鈞/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暨臺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兼任助理教授

/專家導覽/ 

Ÿ  11/21(日) 14:00-15:00|陳湘汶/「過站不停」策展人

Ÿ  12/12(日) 14:00-15:00|嚴瀟瀟/《典藏•今藝術&投資》執行主編

Ÿ  2022/01/16(日) 14:00-15:00|王若璇/北師美術館執行總監

ALL POSTS
Copyright © 2024 dpi設計插畫誌. All rights reserved